性本善 | 二十一世纪新观点
人的性格和行为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的? 这是一个众说纷纭、历史悠久的问题。
“性本恶”、“秉性难移”等观点,在中国文化中深入人心。西方哲学中,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答。从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弗洛伊德、马斯洛,人们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思考。
近年来,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,人的本性是善良的。在其共性和个别性的较量中,善的一面更有可能成为主导。
一份发表于《科学》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,婴儿天生具有道德感和同情心,会对不公平的行为产生负面情绪。另外一些研究指出,婴儿天生就会帮助别人,表现出社交互动的欲望,有着与生俱来的“社会天性”。
尽管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起到了影响作用,但这并不能否认人的本性是善良的。
我们应该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持开放而包容的态度,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发扬人的善良天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