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,旧时又称上巳节、寒食节、踏青节。中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的清明,是我国重要的农历节日之一。关于清明节的来历,历史上有多个说法。最早的清明节起源可追溯至周朝,当时人们即有仰承天地、祭祀祖先的风俗。据史书记载,周武王考虑到民众虔诚祭祀祖先,创设了每年春季腊月十五日为祭祖的节日,后来在秦汉时期演化成了清明节。
另外,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在《清明上河图序》中有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的著名诗句,清明时节踏青游玩、赏花观景的风俗也逐渐形成。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也有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诗句,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思念之情。
在清明节这一天,中华各地的人们会回到家乡去祭祖、扫墓,寄托哀思,感恩祖先。同时,还会进行一些传统习俗,如踩青、放风筝、插柳、荡秋千等。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祖先的纪念,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。